校徽 jxnu 高等研究院 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瑶湖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行四人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发布人:周日辉  发布时间:2021-04-12 浏览次数:582

20210409日,我院顺利举行了“2021年瑶湖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行四人”学术报告。我院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杨上峰教授、朱彦武教授和徐航勋教授做相关内容报告,报告会由陈义旺教授主持,师生代表5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十分精彩,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同学踊跃积极,提出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四位教授为大家一一解惑。一场精彩的报告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报告简介: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兼任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Adv. Mater. 30余篇。SCI他引15000余次,H因子70。入选科睿唯安以及爱思唯尔材料类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德国Wiley出版社“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德国Wiley出版社“Small Young Innovators”奖、Elsevier出版社“Materials Today Rising Star”奖、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 Energy、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科技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项。

杨上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月至200712月获得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在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工作。200712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任双聘教授,201410月起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执行主任,201510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富勒烯功能材料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光电能量转换中的应用。已在包括Nature Commun.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1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6 年、2017 年)。

朱彦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 200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近年来在新型碳材料制备及其能源存储与转换应用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引用30000余次,H因子60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奖励包括SCOPUS青年科学之星铜奖、国际材联-新加坡材料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等,入选2014-2019Elsevier中国材料科学家高被引榜单和2018-2020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跨学科领域)

徐航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执行主任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获材料化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光催化能量转化和柔性电子技术方面应用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Lett.Science AdvancesACS Macro Let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6篇通讯作者论文入选ESI “Highly Cited Papers”,此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包括Science网站和新华社)报道。近几年,主持包括科技部973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2018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