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工作总结】 |
发布人:刘冰玉 发布时间:2022-01-07 浏览次数:26 |
2021 年,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学校和依托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秉承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度发展概况 “功能有机小分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6月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依托江西师范大学立项建设,并于2011年10月27日通过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论证;2015年9月25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验收并顺利通过。重点实验室自建设以来不断凝练研究方向,聚焦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的绿色发展需求,逐步明确了以有机氟硅资源开发和高值化利用为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氟硅功能材料与太阳电池技术、氟硅功能材料与液态阳光技术、氟硅功能材料与储能技术、氟硅功能材料与光电晶体四大研究方向。目前重点实验室在钙钛矿太阳电池大面积柔性印刷制造、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性能调控与规模化制备、离子液体绿色合成与分离、光电功能材料构性研究、燃料电池及高效产氢催化剂研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2021年6月12日,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行了新一轮建设方案论证会。论证专家组组长、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北京大学张锦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齐聚我校,江西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刘青,我校校长梅国平,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陈义旺出席会议,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负责同志、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通过此次会议总结了实验室的工作成效,找出了目前存在的短板及问题,明确了重点实验室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主要任务,并形成了相关建设性意见。 按学校对实体科研机构管理改革,经过多年人才引进和整合,功能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带头人、能参与国际竞争、学术与技术兼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宝塔型”学科队伍。重点实验室今年新进全职博士1人,国家杰青1人(双聘),现有固定成员41人,其中教授18人,40人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1800多平方米,拥有高分辨质谱、气相-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谱仪、制备液相色谱等仪器设备,设备原值近2000余万元。 2021年新增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9项,厅级项目2项,总经费570余万元;新增横向项目2项,总经费203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SCI顶级期刊论文21篇,权威论文12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论文质量较上年大幅提高。本年度取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新增成果转化1项。 二、管理与运行 2021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验室发展需要,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和对实验室过去的开放基金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结题,申购的大型专用仪器设备(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完成了招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在重要学术方向上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召开了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实验室对科研实行统一管理,包括立项申请、课题组人员的调整组合、学科和基地建设,科研经费的大项支出,科研进度检查、科研成果结题,对科研人员的奖励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重点资助课题成效明显。 在人员管理方面,注重专职人员和兼职及外聘人员的管理相结合。对专职人员,实行个人发展与实验室建设目标相结合,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为实验室各学术方向的发展做贡献;对兼职及外聘人员,让其了解实验室建设目标和研究现状,充分发挥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建立,保证了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各研究方向围绕实验室年初制定的建设目标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三、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 实验室队伍建设保持稳定,2021 年,重点实验室根据新一轮建设方案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进行了团队重整和建设,一切围绕研究方向来构建学术团队,已形成以氟硅功能材料与太阳电池技术、氟硅功能材料与液态阳光技术、氟硅功能材料与储能技术和氟硅功能材料与光电晶体四大研究方向团队。新一轮建设方案的论证通过将促使重点实验室在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化学学科,有 1 个化学学科一级博士点,1个化学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1 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点。2021年,重点实验室新进全职优秀博士1人,国家杰青 1 人(双聘);重点实验室 1 人进入国家级人才答辩环节,1 人入选首届江西省青年科技奖,这些都是重点实验室自建立以来新的突破。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培养学生着重求实精神、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在提高,2021年本科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等大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其中国家级银奖 3 项,国家级铜奖 1 项。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发表 SCI收录论文 100 余篇,获得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4 人次,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 人次。研究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到国内外著名院所攻读博士,进入企业、教育行业、国家事业单位等,初次就业率 95%以上。 四、研究开发及成果情况 2021年新增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 2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1 项,省部级项目 9 项,厅级项目 2 项,总经费 570 余万元;新增横向项目 2项,总经费 203 万;发表包括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在内的 SCI 论文 100 余篇,其中 SCI 顶级期刊论文21 篇,权威论文 12 篇,ESI 高被引论文 3 篇,论文质量较往年大幅提高。新增授权发明专利 6 项,一项实现成果转化。 五、国内外科技合作及开放情况 目前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交流,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北化所等。通过合作,利用他们更先进的仪器设备条件,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1 年重点实验室举办了多场高端学术会议,包括 3 月 26-28号顺利举行瑶湖功能材料论坛暨中德合作交流项目双边论坛,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Eichel Rüdiger-A.教授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6 月 12 日,重点实验室新一轮建设方案论证会顺利举行,七位院士齐聚一堂,共谋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 2021年取得了诸多优异的成绩,包括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与贡献等,同时重点实验室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研究方向和内容还不够凝练,团队攻关意识还相对薄弱,缺乏凝聚力,不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2)成果转化相对较少,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还不够多。 (3)实验场地紧张。大部分研究团队目前实验场地都比较紧张,给团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整个实验室所有的团队无法做到实验场地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运行。 (4)建设经费紧缺,仪器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效率低。 (5)高层次人才引进还较少,实验室科研人员不足。各研究方向科研团队之间发展有所不均衡。 (6)实验室名称与建设方案不匹配,实验室名称特色不明显。 2022 年度工作思路 2021 年,重点实验室将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大精神,围绕学校 2022 年重点工作和实验室研究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研发水平、提升学术影响。 (1)针对实验室名称与建设方案不匹配、实验室名称特色不鲜明的问题,拟向教育部申报更改“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称。 (2)在做实做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拟进一步凝练特色方向并申报组建国家级实验平台。 (3)给予科研团队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权责利统一,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的凝练,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集中攻关。 (4)制定科研奖励政策,对为重点实验室做出实质贡献的研究人员奖励科研经费。 (5)聚焦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