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工作总结】 |
发布人:刘冰玉 发布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35 |
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江西师范大学,前身是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21 年6 月举行的新一轮建设方案论证会上提出更名申请,并于2022 年1 月经过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2022 年11 月26 日,重点实验室召开了2022 年度学术委员会,邀请陈军院士、陈小明院士、李亚栋院士、谢毅院士、朱美芳院士、李景虹院士等专家共同探讨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在会议中收获了诸多建设性的指导和意见。在过去的1 年中,重点实验室受到了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的热切关注和正确领导,在相关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狠抓落实学校2023 年的工作重点,聚焦“一流”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不断完善和提升平台硬性条件、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凝练学科建设方向,狠抓团队凝聚力、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贡献能力等核心要素,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显著的突破,圆满地 完成了上一年度的目标任务,用科研成果助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用优秀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师德师风建设 一年来,重点实验室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全年的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核心地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确保与全校的各项工作同心同向。一是全力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按照学校党委要求和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认真阅读党史学习教育书籍等材料,不断从党史中获取智慧和能量,转换为指导和推动实验室工作的动力;二是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团队内涵式发展,必须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重点实验室不断规范师德师风档案内容,建立痕迹化管理制度,积极践行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标准》,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法治和纪律教育;三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网站做到及时更新、定期维护,确保网络阵地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定期向教职工灌输意识形态阵地的多样化和重要性;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严抓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安全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验室安全问题的严峻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这项工作绝不能丝毫放松,必须警钟长鸣。每年对实验室负责人及管理员进行安全培训,定时定期对每间实验室进行彻底的安全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切实将实验室安全监督工作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二、加强人才引培,大力推进团队建设 重点实验室为了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需求、更加有力地推动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打造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在学术精英骨干的共同商讨下,重新调整了四大研究方向,分别为:氟硅化学与太阳电池技术、氟硅化学与电催化技术、氟硅化学与储能技术、氟硅化学与功能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进行了团队的重整和建设,充分发挥各位研究人员的专长及潜能,科学分配到最适合的研究方向队伍中,大力鼓励学科交叉,同时不断深化和丰富团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内涵,取得了显著的功效。 一是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在过去的一年,重点实验室不断深化和丰富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要任务。2023 年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教授,并引进全职优秀博士1 人,进一步完善搭建宝塔式科研队伍;二是精心爱护人才、培育人才。对已引进的人才,团队负责人一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协助,另一方面布任务、压担子,并给予充分信任,使其尽快上手独自开展研究和其他工作。在共同努力下,人才培育已初见成效,2023 年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陈义旺教授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重点实验室成员何纯挺教授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黄增麒副教授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另有1 人当选江西省学术学科带头人、3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果,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各类国家级比赛中硕果累累,本科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获得多个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银奖1 枚、铜奖3 枚、国家二等奖1 项、国家三等奖1 项;3 位本科生在第八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实验邀请赛中获得2 项一等奖和1 项二等奖;1 位研究生入选江西省硕士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培养的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100 余篇。 表1-2023 年重点人才引培情况 表2-2023 年部分代表性奖项及学生出国留学情况 三、深耕科研创新,全面提升科学研究与教学水平 重点实验室不断凝练研究方向、调整人员构成,以最大程度发挥每位研究人员的专长和特点,大力鼓励创新精神和学科交叉,聚焦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的绿色发展需求,明确以有机氟硅资源开发和高值化利用为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集中力量做有意义、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一年来,在项目、论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地体现了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和注重团队建设带来的收获,同时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影响力。一是表现在高水平论文的发表。2023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包括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等顶级刊物在内的SCI 论文100 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单位发表SCI 顶级期刊论文27 篇、权威论文51 篇,论文质量较往年大幅度提高。 表3-2023 年发表的部分顶级、权威论文 二是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立项经费显著增长。2023 年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 项,省部级项目14 项,总经费1074.6 万元;新增横向项目4 项,下达经费299.1 万元。新增成果转化2 项,收益125.6 万元。 表4-2023 年新增代表性立项项目及立项经费 三是教学和科研获奖取得新突破。经过不断开拓进取,持之以恒瞄准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023 年获得了诸多高质量大奖。其中相关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5 项,包括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 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 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 项;1人当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 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形成了以科研教学获奖,以奖促进科研教学的良好氛围和循环,有力地彰显了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有效地提升了重点实验室的影响力。 表5-2023 年新增代表性获奖情况列表 图1-2023 年新增代表性获奖证明 四、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高效助推成果转化 重点实验室积极对接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其中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有效方法。一是凝聚团队力量,攻克关键科学问题。面对一个课题,首先必须提炼出它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只有明确了该问题,才能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才能将团队成员的专长和特点得以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一直非常重视团队成员的协调性和科研工作的高效性,及时总结、调整和提炼研究重点和方向,从而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联合攻关,取得一个个阶段性成果;二是借助各类平台,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团队每年都会更新科研成果宣传手册,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高交会和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各类科技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主动向外界推广最新的研究成果。在2023 年4 月份的江西高校第四届科技成果对接会上,重点实验室与南昌高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就“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产业化印刷制造”进行了签约,未来双方将集中各自的优势,围绕印刷光电钙钛矿太阳电池为研究方向,推动钙钛矿装备研发、电池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形成具有高水平的省级或国家级研发平台,推动高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图2-重点实验室代表参与江西高校第四届科技成果对接会 氟硅化学与储能技术研究方向的带头人侯豪情教授开发的电纺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产业化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大规模化生产自支撑PI 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创新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南昌高新区创办了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分子筛膜、电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等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相关成果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了周边大量人口脱贫致富。 三是联合企业高校,广泛开展技术合作。每年,团队都会到省内外科技园、企业和高校去调研,从企业的现实生产需求、技术攻关难点、市场销售需求等中找到相关的科学问题,寻求技术合作的机会,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为高校学科交叉提供更多机会,目前已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和高校进行技术及科研合作。 图3-重点实验室与省内外企业、高校达成多项合作 五、扩大对外交流,大力提升学术影响力 一是积极承办参与各类学术论坛会议。重点实验室秉承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国内外学术论坛会议、接待各级领导视察指导,既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扩大了国际视野,又提高了学术影响力。2023 年,重点实验室承办了两次高端学术会议(2023 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新型功能材料研讨会)、主办了一次中德国际合作交流论坛。在海峡两岸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高分子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当下的各种热点科学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合作,而且再次增进了海峡两岸高分子学者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意义深远。在中德国际合作交流会上,来自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FZJ)的代表与重点实验室成员分别就各平台、团队的研究情况做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就各自的兴趣领域、优势资源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建立合作基础,为后续的进一步申请中德合作研究项目建立好基础。 图4-重点实验室积极承办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会 二是打造高质量的对外展示窗口。为了更好地展示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近年科研风采,重点实验室将单位大厅打造成美观大气的成果展示窗口,并在不断更新展示内容和升级展厅条件。今年,在展厅接待了各级领导和兄弟院校代表们参观指导10 余次。进一步宣传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扩大了学术影响力,还有利于增进与其他机构单位的良好互动氛围。 图5-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霍竹一行参观指导重点实验室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重点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中,在科研成果、人才引培、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显赫的成绩,但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较少,相比于同层次高校还有差距,主要原因可能是缺少国家级重要人才,团队带头人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国家级人才引培效果不突出,不利于后续大成果尤其是大奖项的产出; 2、缺少国家三大奖,原因同上,前期缺乏大团队和大人才,导致成果积累不够,且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层次原因,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 3、研究特色不够明显,显示度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和内容还不够凝练,团队攻关意识相对薄弱。各研究方向科研团队之间发展不均衡,缺乏研究梯队; 4、仪器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效率需进一步提升; 5、成果转化还需进一步提高,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还不够多。 七、2024 年工作思路 2024 年,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校党委、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围绕学校2024 年重点工作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不断进取,力争在新的一年交上更出色的答卷。 1、加大国家级人才引培力度,力争新增国家级人才1~2 人; 2、给予科研团队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权责利统一,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的凝练,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集中攻关; 3、聚焦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道路,引入建立校外合作基地和产业基地的创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协同创新,实现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从而更好的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 4、举办大型学术会议至少1 次,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继续扩大学校和学科学术影响力。 |